众为观点——持续助力企业效率升级,RPA如何乘风破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众为资本”(ID:zwcpartners),作者:关注企业服务的众为资本,36氪经授权发布。

RPA是近年来业务增长最快的企业软件细分领域之一。

今年4月,RPA巨头UiPath在大洋彼岸成功上市,为验证国内RPA市场潜力注入一针强心剂。近日,众为成员企业弘玑Cyclone完成C轮融资,成为单笔融资额最大的中国RPA厂商。

国内RPA赛道从2018年的迅速升温,到2019年各家纷纷融资、行业格局渐显,再到跨越疫情,融资热潮延续至今。行业热点变幻莫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更具发展势能,那么RPA是否已经拥有了穿越周期的硬核实力呢?

众为资本认为,在中国市场,RPA的价值已经被证明,且会成为长期趋势;并有希望成为高度普及的个人生产力软件。

人力成本高企,降本增效是趋势所向

伴随着国内需求侧数字化逐渐完成,整体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尚需供给侧同步发力;同时,存量经济时代,企业间竞争已日益聚焦在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的提升上,公司购买企业服务的意愿提升,市场需求旺盛。

企业为实现数字化升级,纷纷选择上云,完成核心业务的在线化。欧美企业服务市场经历的工业化、信息化再到云化的发展节奏,在国内一些行业头部企业,已实现合步快进,这为大规模的RPA部署奠定了系统基础。

并且,企业响应内外部变化需要内部IT软件快速迭代。传统的IT搭建沟通和时间等成本太高,部分企业也逐渐倾向于开展“容器”和“无服务器”的服务部署。能够直接应用在底层通用基础设施之上的,介于上层标准化产品的中间层产品更能满足企业需求。

再加上,中国从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的提升使企业以往通过生产要素积累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倒逼企业需要以技术、知识等的投入来提高人效。而企业运营中,特别是基层员工端,包含许多高度分散、个性化的重复工作,客观上也需要技术加持,完善业务流程。

同时,90/95后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主力,他们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成长,对于数字化运营的接受度也更高,更倾向于用自动化的工具去解决问题,新技术的驱使者已就位。

而疫情、极端天气等黑天鹅事件的频发,物理层面的不确定性对于公司运营也带来巨大挑战,RPA无间断的工作特性可以极大缓解人力资源负担,有效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实现高效柔性办公——这些也在促使企业考虑使用RPA作为解决方案。

图例:资料来源IT桔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快、准、稳:RPA技术优势直戳企业痛点

RPA本身从工具性产品开始研发,自带产品属性,便于员工上手使用;通过权限合规管理,保障敏感数据安全;部署轻便,不干预企业底层架构,可直接装嵌到现用系统。

并且,大部分企业的软件部署繁多、数据烟囱及应用程序间相互割裂,造成了内部消耗。RPA能够解决的是企业客户信息化改造“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快速、自适应地嫁接于不同系统的界面操作层,帮助企业在信息化系统之上“嫁接桥梁”,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交换和数字化操作。

但目前,由于中国企业整体数字化程度较低,RPA施展拳脚的空间有限,中国 RPA 应用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整体企业市场的渗透率还较低。但在一些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例如金融、银行业、能源、制造业、电信等部分细分领域中已经实现了可观的渗透,传统零售和电商行业也在高速发展中。

随着产品线的丰富、产品稳定性的提高,RPA的渗透率也会逐渐提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潜在RPA市场。IDC预测中国RPA市场将在2021年继续高速扩张,至2023年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将提升至25%以上。

为了更真实、直观的了解RPA的实用性和使用效果,众为资本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高层进行了调研,发现企业对RPA能带来的价值已经形成了高度的认可。且随着RPA本身的高速迭代,其已经从早期在企业中针对简单、典型的场景应用,逐渐开始渗透进各类深度个性化场景。

“出于减负需求,我们早年将RPA产品引入了财务部门,后来发现财务部门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随后开始将RPA产品引入生产、调度、营销等其他部分,快速将产品推向各分公司,目前已经在企业内的几百个场景实现了应用。”

---某能源企业

“由于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智能化需求的提升,我们在2019年开始主动引入RPA厂商,由于银行业内部流程高度的统一标准和重复性,RPA软件的应用得以快速在多个场景进行复制,公司各部门的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

---某银行企业

目前,RPA的应用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或第三方实施人员,自上而下进行可用场景的挖掘,这需要较多的人力投入,并且视角有限。若RPA应用从企业的基层开始推进,RPA软件的渗透率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目前受限于RPA设计器的复杂程度,企业基层员工独立设计并操作RPA机器人尚有难度。

但随着无代码设计器的成熟,和企业员工对RPA原理的理解,RPA设计器的使用门槛有望持续降低,未来RPA有望成为每一个员工都能使用的生产力提升工具。例如RPA厂商影刀已经通过降低设计器门槛,让RPA在电商领域中实现了基层员工主导的应用。国内多个头部RPA厂商都在进行轻量级、无代码的高度产品化RPA研发。

战力淬炼:RPA的未来在于结合AI进一步深化场景

RPA的底层技术在于对图形操作界面的识别,计算机视觉也是早期RPA产品的核心能力。在获取了数据后,RPA软件对数据进行理解。

但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在初期,大量数据存在结构化程度低的问题,RPA需要通过AI技术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理解;AI组件输出的准确度越高,RPA可以渗透的场景就越多——可以说,AI能力在中国RPA软件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赛道内公司的AI能力会成为其RPA产品在客户中渗透率提升的重要瓶颈。目前在RPA领域中应用较多的是NLP与OCR等AI技术,RPA厂商通过自研和调用第三方接口将这些AI能力嵌入到自己的产品中。

同时,一些数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高度分散的复杂流程,企业的管理者也大多对此类流程缺乏完整的认知,导致许多可被RPA自动化的潜在场景难以被识别。基于AI的流程挖掘能力也将会成为RPA厂商未来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推手。

放眼海外,UiPath等头部RPA企业已经将流程挖掘能力视为其产品进一步进化的核心能力,通过收购ProcessGold补全其流程挖掘能力。此外,也有Celonis这样的流程挖掘企业,通过收购RPA企业Integromat等措施增强执行管理系统的智能自动化功能,帮助用户进一步提升业务流程的效率。

中国RPA公司在流程挖掘能力上起步较晚,目前还尚未出现成功实现大规模部署的流程挖掘产品,未来流程挖掘能力将成为各厂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

Gartner预测到2025年,三分之一的工作将被自动化。

RPA正在迎来行业的高速发展期,赛道内的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精研技术以实力立足,夯实生态化能力筑建壁垒,完善产品线延展边界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不断迭代的组合拳或许是突破烽火线的利器。

随着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持续迭代,正如工业革命时代,机械生产颠覆了工厂,我们相信RPA也有潜力改变今天的工作方式。

本文来自36氪平台